继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之后,日前,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MEI)自主研发的大型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又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更让BMEI总经理蒋自力感到欣慰的是,BMEI的自主创新从来不只停留在获奖上,而是在市场上大显身手。 "今年初,东方汽轮机厂又为其重型燃机制造订购了5台BMEI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公司副总经理谷立恒如是说。 理念先行 从本质上讲,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战略抉择上,意味着企业高层要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时并不容易。在这一点上,BMEI的管理层做出了明智的抉择。正如蒋自力之言:"自主创新必须增加投入,即使是减少当期利润也要投资未来,这是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的根本。" 其实蒋自力所倡导的投资未来,并非是企业在当前自主创新国家战略下的随大流,而是多年来一直根植于企业战略中的发展理念。2002年,BMEI改制前是北京最大的科研院所---北京市机电院,曾在光、机、电、仪等领域完成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200余项获得了国家、部、市级科技成果奖。这样的科研背景注定了自主创新对BMEI不是新名词,而是一种历史传承,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怪蒋自力称:"自主创新对BEMI来说,并不陌生,也不突然。因为我们一直注重技术创新,也做得不错。" 除了思想观念、历史背景等软件为企业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原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硬件支撑是BMEI集聚了大量科研人才。BMEI现有职工450人,其中大专学历员工占总数的63%,35岁以下员工占总数的56%;研发人员约占三分之一。这样的员工构成在机械行业少有,可以说人才是BMEI优势所在,也是自主创新之本。 理念先行、历史传承加上人才优势,为BMEI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制度保证 做任何事要求得成功都需要制度上的保证,BMEI在促进技术创新上也不例外。为此,BMEI建立了一整套技术创新保证体系,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技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序推进。这种制度保证对BMEI来说是全方位的,包括加大投入、改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创新环境。 投入方面,每年BMEI的技术创新资金达到了上年度机电产业总收入的8%~10%。《关于加强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了这样的投资比例,从制度上保证了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BMEI持续而大力度的创新投入无疑是十分突出的。 而其之所以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投入更是值得借鉴。他们除投入一定的自有资金外,更重视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从而争取到国家和用户的研发支持。与此同时,在组织机构上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激励机制方面,2006年3月15日,BMEI出台了《科技奖励办法》。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该《办法》将奖励类型分为技术进步奖、产业化奖、科技成果奖、管理成果奖、专项拨款奖5种。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对现有产品进行技术改进的,企业给予技术进步奖励;对重大技术改进产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研制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的,企业给予相关人员产业化奖;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取得标准化技术成果等突出贡献的,给予科技成果奖。据统计,2004~2005年度,BMEI共表彰了55项科技成果,奖励金额达到93万元。企业也由此连年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